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匡衡,出自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卷二》。凿壁偷光原本是指西汉学者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的烛光读书,现在用来形容因家境贫寒而刻苦读书学习。
西汉时期,有个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却想读书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他跟一个亲戚学习认字,有了基本的看书能力。在当时书的价格都很高,家中有书的富人们不会轻易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希望人家能借书给他看。因此,匡衡便读到了很多书。
但他一天到晚都在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书读的非常慢。匡衡想到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但是他家里穷,买不起油灯。于是匡衡用小刀在墙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点灯时,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来读书。后来,匡衡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迷你百科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