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李寻欢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不仅仅是武艺高强,而且颜值满分啊,最重要的是身边美女无数啊,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有看到有人说曹操有点类似李寻欢啊,在小编看来这个说话好像不简单啊,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理解曹操是个李寻欢式的人物这句话的,感兴趣的网友跟随小编来***看看!
曹操被定性为“奸绝”,是不是罗贯中在书中春秋笔法,将曹操暗自将神坛中拉下,并推向了奸邪的无间道?这却是个误会。
“帝蜀寇魏”与“尊刘抑曹”,均非自古以降的传统,至少西晋紧承曹魏,是以后者为正朔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曹操评价极高:“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向有“良史”之谓,陈寿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八个字,从曹操功业的角度看也的确恰如其分。王沈《魏书》则言其文采,曰“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建安时期文化昌盛,但如孔融、陈琳、王粲等人本为文人,吟风弄月并不出奇;曹操终身戎马,却能有“登高必赋”的雅号,这几乎能视为东汉诸侯中李寻欢一般的人物了。
两晋之后,唐宋以来,士大夫阶层对曹依然不乏景仰。裴松之的“机变无方,略不世出”、李世民的“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王勃的“信超然之雄杰”,司马光的“芟刈群雄,几平海内”,均是对曹操这位不世出的枭雄最好的脚注。正是在北宋,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轼,却在其《东坡志林·怀古·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描写了这样的趣闻: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涂巷即街巷之意。可以看出,就在司马光们盛赞曹操功业的民间已经出现了将曹操视为反派的倾向。宋朝都市瓦舍流行说话(说书),其话本中有一种只说不唱的平话,其中著名的《说三分》讲的便是三国往事。平话流行于市井之家,正合“涂巷中小儿”;寻常百姓厌烦了这些调皮的孩子,给他们钱去听平话,所以平话也起到一些启蒙的作用。这些“薄劣”的孩子在平话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尊重刘备、鄙夷曹操,这显然不是某一个说书人所能影响的。苏轼引“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一句,足以说明在他的时代,民间对于刘备、曹操的正邪之分已经非常明显——而此时距离《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年代,相距还在两三百年。
元朝时,出现了《三国志话本》。这一话本集合了众多三国民间传说,“尊刘抑曹”的色彩之强烈,通过其结尾的一首诗便能看出:“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曹吴”自然是魏与吴,这两者只是“霸”,刘备却是“昭烈(帝)”;最后为了凸显天命系于刘氏,将假汉室之名的匈奴贵族刘渊也强行拉了进来,“帝蜀寇魏”的意味,十分明显。
既是民间故事,自然少不了怪力乱神、虚构想像。士大夫阶层需要正本清源,民间故事却没有这许多忌讳,于是“汉帝斩十常侍”、“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三英战吕布”等虚构的故事便渐渐流传开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但罗贯中本是话本作者和小说家,出身商肆之中,自然要沾染上民间“尊刘抑曹”的倾向了。
迷你百科简约而不简单